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1:49 点击次数:59
【原题呈现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汉字
教:表示老师手拿教鞭,督促孩子学习知识。“教”字的本义为教育、指导、督促。
学:表示人在编织鱼网或盖房子,蕴含动手、自主等学习的本质。
甲骨文
图示当今时代,我们可以追根溯源,参照古人造字本义,以更准确地理解“教”和“学”之间的关系。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一、“甩锅说”开的啥玩笑?
何为“教”?何为“学”?何为“教学”?还是从甲骨文里看看吧。
如同西方词根往往从拉丁文谈起,中国文字的理解,自然是甲骨文。所以,这道作文题,有“追根溯源”之意。而作文题目的写作指令是“当今时代,我们可以追根溯源,参照古人造字本义,以更准确地理解“教”和“学”之间的关系”。“准确理解”,就意味着当下可能存在不少“误解”,尤其是”“教”与“学”二者关系。但是,哪能只理解关系呢?还要对号入座呢?
从这个角度看,我就开个玩笑:“这恐怕是一道替老师的'教’甩锅的作文题?”
题中“教”字,甲骨文作“敎”,左半为“孝”(表传承),右半为“攴”(表鞭策)。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上所施下所效也”,强调的是知识、技能、价值观的传递过程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的“攴”部,形似手持教鞭,既体现了必要的规范约束,也暗示了教育中不可避免的强制性维度。在古代教育中,“教”确实带有明显的权威性和方向性,所谓“师严然后道尊”,教师通过必要的约束和引导,为学生开辟求知的道路。
相比之下,“学”字甲骨文件“斆”,上部为“宀”(表场所),中部为“爻”(表知识),下部为“子”(表学习者),整体象形为在特定场所中获取知识的过程。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觉悟也”,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悟性。二者本义分明,“教”重外在督促与引导,“学”重内在主动与践行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“学”字甲骨文还有一种写法,象双手编织渔网或建造房屋之形,这就更加突出了学习的实践本质——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,而是主动的建构;不是理论的空想,而是实践的创造。
“教”与“学”二字在甲骨文中的构形,尤其体现了古人对教育本质的非凡洞察。二者结合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早已洞悉的教育真谛:教与学相辅相成,外导与内求相得益彰。没有教的引导,学可能迷失方向;没有学的主动,教就沦为灌输。这与《礼记·学记》中“教学相长”的思想完全契合: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真正的教育,永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。
从攴从子,象手持教鞭督促孩子学习之形;“学”字则从宀从子从攴,象人在屋下编织渔网或建造房屋,强调动手与实践。有没有“甩锅”之意呢?如果看看当下对教师的各种投诉,看看当下学生的学习的被动应付,我觉得,这道作文题,很有意思。它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揭示题目隐含的深层追问:教育之责,究竟谁主沉浮?是“手持教鞭”的教师,还是“动手编织”的学生?此题之妙,恰在于此。
二、题目指向谁?
作文题,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,都有指向时代的意图,说得高大上些,叫“时代关怀”,这道题也不例外。它要求考生“在当今时代背景下”理解教与学的关系,那就要思考,考生所体验和感受的“教与学”的关系,以及问题。
当下的教与不的关系,最为值得引人思考的,是“应试”,是“双减”,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。
且说“应试”。在“应试”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的当下,应该说,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。一方面,“教”,有时候,是以教知识点,教解题技巧,人们口中的“听我讲,准没错”,失去了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丰富内涵;另一方面,“学”,也存在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问题,学习成了做题的专有名称,有“刷题为王”的说法,具体到不同学科,理科的实验,也是教师做,学生看,丧失了“动手实践、自主探究”的本来。
这种情况下,“教”与“学”所达成的结果,就与甲骨文所表达的含意有大相径庭之处,教与学的互动,就有大大的缺失。教,也教得辛苦,学,也学得不快乐,自然,效果不尽如人意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,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,却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而这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素质。
再说“双减”。题目以字源的方式,提醒我们“教”与“学”所构成的教育双主体是怎样的关系,由此形成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,什么样的教才是真正的教,什么样的学才是真正的学。特别是在“双减”政策落地的背景下,这道题更具有现实意义,即引人思考,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,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,提高学习效率,需要我们从教与学的关系本质进行深入思考。
再就是人工智能。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,教育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AI可以替代教师完成很多知识传授的工作,但无法替代教师的人格影响和情感交流;AI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,但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。未来教育中,教师的“教”将更加侧重于引导、启发和激励,学生的“学”将更加注重创新、协作和实践。这道题对“教”“学”本义的追溯,正好为我们思考未来教育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持。
三、“甩锅说”也其道理
行文至此,我们再回看“这道题是在替老师'甩锅’”的戏言,便觉其并非全然玩笑。若“甩锅”意指向回复“教与学”的原本意义与价值,那么,在当今时代,“教”与“学”各自真正需要“甩”掉的,究竟是什么?
于“教”而言,所要“甩”的,绝非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,而是那种将学生视为被动容器的“包办式”灌输与“越俎代庖”式的过度负责。教师的手中的“教鞭”(攴),在新时代应从“督促”的象征,升华为“点拨”与“引导”的艺术。它要甩掉的是对标准答案的单一膜拜,是对学习进程的绝对控制,是试图将知识“搬运”进学生大脑的徒劳努力。真正的“教”,是如《学记》所言“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”,是提供框架、点燃兴趣、创设情境、激发思考,而后将探索的主动权与责任的重量,勇敢地交还给学生。这不是责任的推卸,而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,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信任,是“授人以渔”的智慧,是为“学”的真正发生留出必不可少的空间。
于“学”而言,所要“甩”的,正是那种根深蒂固的“被动等待”与“依赖惰性”。学生要勇敢甩掉“我被教育”的客体心态,甩掉对教师的无度索求与一味抱怨,甩掉将成绩优劣、学识多寡完全归因于外部条件的思维定式。“学”之甲骨文,本就是双手忙碌、躬行实践的生动画面。因此,学要甩开的,是畏难不前的双手,是疏于思考的大脑,是等待被“填满”的消极状态。从而,主动承接过“学”的主体责任,以“动手编织”的实践精神去探索,以“自主盖房”的建构意识去内化,在“绝知此事要躬行”中完成知识的升华与能力的锻造。
由此可见,这道题所倡导的,是让教育理念“回本归位”。“教”与“学”各甩其“锅”,实则是各自挣脱固有的误区与枷锁,回归其最本真、最高效的应然状态。教师的归教师,学生的归学生,二者并非割裂对立,而是在清晰的权责边界上,实现更高层次的“教学相长”与双向奔赴。当“教”不再僭越,“学”不再缺位,教育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,师生实现共生共长,一同抵达更为开阔的教育元境界,真境界。
【58分标杆作文再评析】
以“教”促“学”,以“学”悟“教”
甲骨文中的“教”勾勒勾勒严师耳提面命之态,“学”则着墨于独立尝试之姿。我认为,身处当今之时代,吾辈青年正应当以教促学,以学悟教。
古人云:“严师出高徒。”“教”的指导督促是促进“学”的方法手段。追求安逸是人的天性,老师的指导训诫能警醒学生避免落入懒惰圈套。更重要的是,老师先辈的“教”能引导我们以合适的角度认知探索世界。正如卢梭笔下的爱弥儿,需要成人的引导,才能更好地理解偌大天地之中的鸟兽虫鸣,风花雪月。我辈亦需要老师的“教”以促进我们的成长。
诚然,“教”是促进我辈合理地学、不懈地学的方法手段。但甲骨文图示中顽童在老师教鞭下噤若寒蝉的模样,警示我们“教”的促进,终归只是来源于外部手段的规训、压迫。
只依赖于“教”的促进而没有探索的热情,当我们真正离开学堂,面对广阔的未知和挑战之时,不再有君父般的严师指点迷津,没有人告知你前路为何,人便陷入无尽迷茫困顿。又或者外部压力使人成为耶鲁教授德雷谢维奇口中“温顺的绵羊。”可当考试技巧烟消云散,知识重点在记忆中淡漠,人又该去往何方?由此观之,只依赖外部的“教”而非主动的“学”,害莫大焉。
可喜的是,甲骨文中“学”的图解和注释已经点明,代表自主与实践的“学”,是规避“教”的被动危害的不二法门。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,将从“教”的指导督促中获得的新知付诸实践。以学悟教,能让我们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旧知,获得新知,培养探究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正如陆放翁所言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课本上的图片和理论计算带给卡尔·萨根的震撼,远不及自己搭建的云室中的美妙径迹。在动手尝试过程中,通过指导督促得到的知识,不知不觉之间已稔熟于胸。更重要的是,主动探究学习,培养的是持续探索研究的内驱力。正如柏拉图笔下教师点燃的火炬,让个体在信息爆炸,技术迭代的今天恒久站在时代浪潮前沿。
“教”的引导督促是“学”的方法手段,而“学”的探究思考是“教”的落实延伸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学习的有机整体。身处信息爆炸时代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,不应被社会上部分“唯分数论”的工具理性思潮裹挟,而应明晰教和学的辩证关系,以教促学,以学悟教,切实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,学习品质,学习素养。
朋友们,让我们携起手来,提升学习能力,创一番事业!
【再评析】
标杆作文《以“教”促“学”,以“学”悟“教”》综合评析
一、核心亮点:紧扣题意,论证精深,文采斐然
本文能获得58分的高分,源于其在多个维度上的出色表现,完全符合一类文“深刻、丰富、有文采、有创意”的发展等级要求。
审题精准,紧扣甲骨文本义:文章开篇即从甲骨文切入,“'教’勾勒严师耳提面命之态,'学’则着墨于独立尝试之姿”,精准地抓住了材料的核心意象。全文论述始终围绕“教”的“督促、引导”与“学”的“自主、实践”这两大本义展开,没有脱离材料空发议论,完全契合“紧密结合材料提供的甲骨文本义”的评分标准。
立意深刻,辩证思维突出:文章的核心论点“以教促学,以学悟教”高度凝练地概括了“教”与“学”的辩证关系。论证过程层次清晰,层层递进:首先肯定“教”的必要性(警醒懒惰、引导认知)。继而批判过度依赖“教”的危害(沦为“温顺的绵羊”,失去独立能力)。然后高扬“学”的主体价值(是规避被动危害的“不二法门”)。最终达成二者“相辅相成”的有机统一。
这种不偏不倚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,展现了极强的思维深度,完全实现了“深入剖析互动关系”的要求。
论据丰富,论证有力:文章旁征博引,论据类型多样。既有卢梭、德雷谢维奇、柏拉图、陆游等理论道理论据,又有卡尔·萨根云室实验等事实论据,古今中外,信手拈来,且与观点结合紧密,有效支撑了论点,使文章内容充实。
语言优美,富有文采:文章用语典雅,如“耳提面命”、“噤若寒蝉”、“烟消云散”、“稔熟于胸”等成语运用得当;“偌大天地之中的鸟兽虫鸣,风花雪月”等表达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。整体语言流畅,富有气势,体现了考生优秀的语言功底。
二、切合题意与“学生觉醒”角度的深入审视
尽管文章堪称典范,但若以最苛刻的标准,尤其是从“学生立场的觉醒”这一更深层的命题意图来审视,仍能发现一些可提升的空间。这正是评析其“切合题意”问题的关键。
“觉醒”的力度稍显含蓄:命题意图中隐含着一个强烈要求:引导学生从“学生立场”出发,思考“教与自己的关系,学与自己的关系”。本文确实提到了“吾辈青年”、“我辈”,但文章的叙述口吻更偏向于一个理性的“评论者”或“思想家”,而非一个正在进行主体性觉醒的“体验者”。例如:它更多是在论述“学”的重要性,而较少展现一个学生内心从依赖到觉醒、从被动到主动的挣扎、反思与转变过程。那种“我意识到了,我必须为我自己的学习负起全责”的澎湃情感和强烈主体意识,可以更鲜明、更个性化。
对“当今时代”的回应可更具体:文章结尾提到了“信息爆炸时代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、“唯分数论”,这是对“当今时代”的呼应,但略显概括。如何将“以学悟教”与当下的项目式学习、研究性学习、AI辅助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结合?如何批判“高分巨婴”现象后,提出更具体的、属于Z世代的自主学习方案?这方面的论述可以更接地气,更能体现时代脉搏下的个人觉醒。
结尾的号召略显空泛。如果结尾能回扣“甲骨文”的智慧,或落脚于“自我”的成长誓言,力度会更足,学生主体的形象也会更加凸显。
来源:深语老葛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电竞对冲套利方案设计图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